在“导师制”拓展营活动里,各位导师的指导角色贯穿始终,对“导师制”,他们有什么样的看法呢?
双赢的制度
“忠”字队导师余关茹表示,导师制是一种很好的形式,‘老勤工人’给员工们传授中心理念,交流分享团队管理经验。导师制一方面让“老勤工人”回报中心,给中心带来不一样的收获和外界信息,另一方面也让导师看到自己的能力缺陷等深层的东西。
而从学员方面看,训练营为他们带来增强责任感和团队意识、锻炼领导能力等的机会。
无论对导师还是学员,这都是一个学习、交流、认识自己的机会。

“软硬兼施”提高学员参与度
学员是否积极参与,是能否达到培训目的的关键之一。对于这个问题,“至”字队导师方佳建议“软硬兼施”。“可以增加团队间不同的合作方式,也可以设计一些全部团队一起参与的活动,以增加团队活动的趣味性。”
另外,针对部分员工认为培训对以后的工作作用不大的想法,方佳提出可以将学员在训练营中的表现列入正式入职的考察标准,“有压力才会有动力,相信这样做会让大家打起十二分精神。”

还有导师认为要把学员的态度从“要我参与”转变为“我要参与”。这可通过增加学员和导师的前期交流,建立良好关系,以及让学员从不同方面了解训练营,明白它的意义,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。
导师也需要“指导”
“人”字队导师汤卓毅,把团队所有成员相拥在了一起的照片放到了手机里。他指出,通过“孤岛求生”、“海啸”等针对性较强的游戏,让每一位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并发挥自己的作用,提高了关于团队合作与沟通的认识。对于导师制,他评价:“导师制明确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,对中心长期发展有帮助。”
但他同时指出,对导师本身的培训说明的不明确,会造成每个导师有不同的目标与方向,继而导致培训效果参差不齐。在后续发展上,提供一个有效途径,有利于了解他们成长。他结合自己在中国移动的实习经历说明,成立一个专门的培训小组,固定一班“中心培训师”,用专门的培训装备给员工作例行培训,应该是中心导师制发展的方向。
前期工作仍有可改善之处
导师制的宣传工作和后续联系工作,被普遍认为是这次活动存在的不足。对此,黄华添认为此次宣传工作不到位主要有两个方面:首先是宣传方式过于单一直接,并没有通过各部门的经理层传达到每位员工,以至许多学员都不清楚活动的详情,主动性不足;其次是由于活动从策划到实施的过程过于仓促、时间太紧凑导致了许多细节工作不到位。因此他认为以后的活动要多从中吸取教训,使活动准备实施各方面都得到完善。

导师制的重点“在后面”
“贤”字队导师何欣瑜表示,她是以“旁观者”的身份完成拓展营整一天的活动的。“我只是组织活动,只有当组长没办法将整个团队热起来的时候才会加入他们团队。”她说,“我的目标达到了,他们的反馈不错。”而中午的中断使得整个团队忽冷忽热,对此她表示,有些员工会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,有些则比较安静。她认为,每个参与员工对导师作用的理解还不够。“这是宣传工作的问题。而且如果(导师制)工作组没有继续跟进,我给导师制打六十分。”她指出整个导师制的重点“在后面”,所以她心目中理想化的导师制应该是:
1.能让中心员工充分认识导师制;
2.让员工觉得中心充分关心自己,有归属感;
3.对于中心外的人,导师制能成为一个吸引人的亮点。
经验心得的“代代相传”,导师和学员间后续的长期交流,正是导师制生命力所在。将导师制延续下去,并不断完善,也是导师们共同希望的。